达可替尼作为第二代不可逆泛HER抑制剂,在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其皮肤毒性发生率高达82%,其中皮疹和甲沟炎是主要不良反应。基于ARCHER
1042研究、真实世界数据及机制探索,本文系统梳理其预防与处理策略。
皮疹的机制与管理
达可替尼通过抑制EGFR信号通路,干扰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分化,导致毛囊堵塞和炎症因子释放。研究显示,多西环素可降低≥2级皮疹发生率。具体方案为:治疗前2周开始口服多西环素100mg/日,持续至达可替尼停药后4周。若出现1-2级皮疹,可局部使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1%)联合氢化可的松乳膏(0.5%),每日2次;3级及以上皮疹需暂停达可替尼,口服泼尼松(0.5mg/kg/日)联合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1g/日),待皮疹缓解至≤1级后以30mg/日重启治疗。

甲沟炎的预防与分级处理
达可替尼诱导的甲沟炎与甲床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及继发感染相关,3级及以上发生率达6.8%。预防措施包括:每日温水泡脚10分钟,修剪指甲时保留1-2mm边缘,穿戴宽松棉质手套。1-2级甲沟炎(红肿、疼痛)可局部应用莫匹罗星软膏(2%)联合醋酸铝溶液(1:20稀释)湿敷,每日2次;口服头孢呋辛(250mg/次,每日2次)预防感染。3级及以上甲沟炎(化脓、发热)需切开引流,局部使用夫西地酸乳膏(2%)联合口服克林霉素(300mg/次,每日3次);若伴骨髓炎,需永久停药并转诊骨科。
剂量调整与多学科协作
ARCHER
1050研究亚组分析显示,达可替尼减量至30mg/日或15mg/日后,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从69%降至34%,且中位PFS(16.6个月 vs.
14.7个月)和OS(42.5个月 vs.
34.1个月)未受影响。真实世界数据进一步证实,韩国多中心研究中85.6%的患者因皮肤毒性需减量,最终49.0%降至30mg/日,36.6%降至15mg/日,但ORR仍达84.3%。多学科团队(肿瘤科、皮肤科、药剂师)可通过患者教育手册指导自我监测(如每日记录皮疹/甲沟炎评分、测量体温),并利用移动医疗APP实时反馈不良反应,实现早期干预。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