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400-001-9763、010-67385800
QQ: 2952046056
公司地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汇龙森留学生创业园,科创十四街99号33幢D座8层
|
米利珠单抗Mirikizumab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维持疗法优化与注射部位反应管理规范时间:2025-11-26 米利珠单抗(Mirikizumab)作为全球首个靶向IL-23 p19亚基的单克隆抗体,已在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其维持疗法通过优化剂量方案与注射操作规范,可进一步提升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风险,为UC患者提供更安全、便捷的治疗选择。 维持疗法优化:剂量调整与长期疗效 米利珠单抗的维持治疗需严格遵循剂量递进原则。根据欧盟与美国FDA批准方案,患者在完成诱导期(第0、4、8周静脉输注300mg)后,需转换为每4周皮下注射200mg(分两次注射,每次100mg)。该方案基于LUCENT-1/2研究数据:在52周维持期中,接受标准剂量患者中58.2%达到组织学缓解(Geboes评分≤2),显著优于安慰剂组(12.4%)。
剂量调整需结合患者个体化特征。对于合并糖尿病或低白蛋白血症的高风险人群,研究显示其感染风险增加2.3倍,建议将维持剂量调整为每8周皮下注射200mg,同时联合感染科会诊。此外,对于体重<60kg的亚洲患者,日本PMDA推荐维持期采用150mg每4周皮下注射方案,以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长期疗效数据支持维持治疗的持续性。VIVID-2扩展研究显示,对初始内镜应答患者继续维持治疗至104周时,87.6%患者保持SES-CD评分较基线减少≥50%,78.6%患者维持内镜缓解(SES-CD≤4且无单个变量评分>1)。这表明规范化的维持治疗可实现UC的长期疾病修饰。 注射部位反应管理:操作规范与风险防控 注射部位反应是米利珠单抗皮下注射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达8.7%,主要表现为红斑、瘙痒或硬结。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可显著降低此类反应风险: 注射前准备:从冰箱取出预充式注射笔后,需在室温(25℃)放置30分钟,避免低温刺激导致局部血管收缩。注射前需目视检查溶液,若出现浑浊或颗粒物应立即弃用。 注射部位选择:推荐腹部、大腿外侧或上臂后部作为注射区域,避开皮肤柔软、擦伤或硬化部位。研究显示,轮换注射部位可使局部反应发生率从12.3%降至4.1%。 注射技巧:采用45度角快速进针,缓慢推注药液(每100mg注射时间≥10秒)。注射后需按压注射点10秒,避免揉搓导致药物扩散至皮下组织引发刺激。 不良反应处理:对于轻度红斑或瘙痒,可局部涂抹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若出现直径>5cm的硬结或持续疼痛,需暂停注射并评估是否合并感染。VIVID系列研究中,仅0.3%患者因严重注射部位反应终止治疗。
米利珠单抗在全球多个国家已上市,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