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治疗指南已将替莫唑胺推荐为侵袭性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s)的首选化疗药物。尽管如此,关于其在此类肿瘤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的临床试验数据仍然有限,大部分经验来源于临床实践。

近期一项研究纳入了28名接受替莫唑胺治疗的侵袭性垂体瘤患者,其中包括9名女性和19名男性,平均年龄为46.6岁(标准差为16.9岁)。这些患者中,有4名被诊断为垂体癌,24名为侵袭性腺瘤。在疾病类型上,4名患者患有库欣病,9名患有泌乳素瘤,而15名则患有临床无功能垂体肿瘤。诊断时,肿瘤的中位大小为10.5立方厘米(四分位距为4.7-22.5),88%的患者存在海绵窦侵犯,但无远处转移。
在开始替莫唑胺治疗前,这些患者已经历了多种治疗方式:所有患者均接受过手术治疗(1至5次不等),25名患者(占89.3%)曾接受放疗(其中7例还进行了再次照射),另有13名患者(占46.4%)曾使用卡麦角林进行治疗。在替莫唑胺治疗过程中,有一名患者过早中断了治疗。其余27名患者则接受了中位数为13个周期(范围在3至66个周期)的治疗,每28天为一个周期,其中5天给药。单独使用替莫唑胺时的平均初始剂量为265毫克(标准差为73毫克),而与放疗联合使用时的平均初始剂量则为133毫克(标准差为15毫克)。
研究结果显示,8名患者(占29.6%)的肿瘤体积显著缩小(缩小幅度超过30%),而14名患者(占51.9%)的肿瘤保持稳定。在经过中位数为29个月(四分位距为10-55个月)的随访后,这22名患者中有8名出现了疾病进展。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同步放疗的5名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有所延长。此外,有7名患者在诊断后77个月(四分位距为42-136个月)和首次服用替莫唑胺后29个月(四分位距为16-55个月)内死亡,死亡原因均与肿瘤进展或治疗并发症相关。
在安全性方面,共有18名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14名为轻度反应,4名为中度或重度反应。
综上所述,替莫唑胺在治疗侵袭性pitNETs和垂体癌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但也可能导致肿瘤进展。当与放疗联合使用时,可能会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然而,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关注,特别是在处理不良反应方面。

替莫唑胺仿制药已在孟加拉上市,如需购药,可出国就医。海得康专注正规海外医疗,帮助中国患者搭建海外医药桥梁!更多药品资讯,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或加微信:hdk4000019769。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评估后确定。在用药期间,请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用药情况。如果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