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深入探讨了五种不同ALK-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晚期不可治愈的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治疗模式、用药顺序以及临床疗效、毒性反应和健康实用性结果。

研究共纳入148名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年龄为58.9岁。其中,女性患者84名(占57%),不吸烟者112名(占76%),亚裔54名(占47%),白人40名(占35%)。在这些患者中,有139名(占94%)接受了至少一种ALK-TKI的治疗。克唑替尼(n=74,占54%)和阿来替尼(n=61,占44%)主要用作一线ALK-TKI,而塞瑞替尼、布格替尼和洛拉替尼则主要在先前ALK-TKI治疗失败后使用。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54.0个月,其中31名患者(占21%)在晚期诊断后两年内死亡。
在治疗过程中,克唑替尼组有35例患者(占47%)、塞瑞替尼组有19例患者(占61%)、阿来替尼组有41例患者(占39%)、布格替尼组有9例患者(占41%)和洛拉替尼组有8例患者(占30%)出现了治疗方案的调整。早期ALK-TKI的剂量调整发生率和患者自我报告的毒性反应均较高(P<0.05)。然而,早期治疗方案的调整与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之间并未发现负相关关系。
连续使用不同ALK-TKI的治疗策略被证实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尽管有五分之一的患者在两年内死亡。目前尚无法确定最佳的单一治疗顺序。值得注意的是,所有ALK-TKI均可能引发临床相关的毒性反应。然而,因毒性反应而调整治疗方案并不一定会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这提示我们在处理ALK-TKI的毒性反应时可以采取多种灵活的策略。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问题,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友情提示:本文仅作为参考意见。用药期间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随时沟通用药情况。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