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这一疾病本质上是人体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的细胞增殖失控。因此,无论肿瘤生长在哪个部位,都存在基因突变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病理分期和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结直肠癌的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结直肠癌仍然是一种异质性疾病,精准的治疗需要以对病情的精准诊断为前提。

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融合是多种癌症的基因突变类型,尤其在肺癌中较为常见,尤其容易出现在年轻的女性非吸烟肺癌患者身上。与化疗相比,ALK的靶向药极大地改善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尽管ALK基因融合突变在肠癌中的发生概率不到1%,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患者无法受益于靶向治疗。
一项来自中国中山大学肿瘤中心的研究统计了2020年12月至2023年1月的数据,揭示了ALK基因阳性肠癌患者对靶向药的反应。这些患者确诊时的中位年龄是53岁,大多数为右侧原发性结肠癌(73.3%)。其中,80%是腺癌,最常见的ALK基因融合类型是EML4-ALK融合突变(占比40%)。
在治疗方面,部分患者之前接受过EGFR单克隆抗体药西妥昔单抗或贝伐单抗治疗。由于存在ALK基因的突变,患者们尝试了不同的ALK靶向药,包括阿来替尼、恩沙替尼、恩曲替尼和克唑替尼。在一线ALK靶向药治疗进展后,有患者还尝试了其他的ALK靶向药。
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次使用ALK的靶向药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是4.5个月。在这些患者中,2名患者获得了完全缓解(所有可见肿瘤病灶消失),5名患者获得了部分缓解,客观缓解率达到了63%。同时,3名患者的病情稳定,疾病控制率达到了90%。
在接受二线ALK靶向药治疗后,有一名患者先用阿来替尼治疗0.5个月后病情进展,随后接受了第三代ALK靶向药劳拉替尼的治疗,并持续治疗了11.5个月。这一案例进一步证明了ALK靶向药在ALK基因阳性肠癌患者中的治疗潜力。
综上所述,尽管ALK基因融合突变在肠癌中的发生概率较低,但针对这类突变的靶向药如布加替尼和劳拉替尼等仍展现出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这为ALK基因阳性的肠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劳拉替尼仿制药已在孟加拉上市,如需购药,可出国就医。海得康专注正规海外医疗,帮助中国患者搭建海外医药桥梁!更多药品资讯,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或加微信:hdk4000019769。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评估后确定。在用药期间,请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用药情况。如果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