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标准免疫化疗方案中融入伊布替尼可能会为年轻的(65岁及以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并有可能改变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的传统地位。本研究旨在探讨相较于传统的免疫化疗联合ASCT或单纯的伊布替尼治疗,加入伊布替尼是否会带来更优的临床效果。同时,我们也对比了传统ASCT治疗与伊布替尼联合非ASCT治疗的疗效。

研究纳入了既往未经治疗的、年龄在18-65岁之间、适合进行ASCT的II-IV期套细胞淋巴瘤患者。这些患者被按1: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对照组A、实验组A+I或I。治疗分组按照研究设定和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的危险人群进行分层。对照组A接受六个交替周期的R-CHOP和R-DHAP(或R-DHAOx)化疗,随后进行ASCT。实验组A+I在R-CHOP周期中加入伊布替尼,并在ASCT后继续维持治疗2年。实验组I的治疗方案与A+I相同,但省略了ASCT。
共870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三组:A组(n=288)、A+I组(n=292)和I组(n=290)。经过中位31个月的随访,A+I组显示出优于A组的疗效,3年无失败生存率分别为88%(95%
CI 84-92)和72%(67-79);风险比为0.52(单侧98.3% CI
0-0.86);单侧p=0.0008。然而,A组相较于I组并未显示出优越性,3年无失败生存率分别为72%(67-79)和86%(82-91)。
在安全性方面,使用R-CHOP/R-DHAP或伊布替尼联合R-CHOP/R-DHAP治疗的患者在诱导或ASCT期间发生的3-5级不良事件无显著差异。但在维持治疗或随访期间,A+I组在ASCT后加用伊布替尼报告的3-5级血液学不良事件和感染明显增多。
研究结果表明,在一线治疗中加入伊布替尼对年轻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但ASCT后给予时毒性有所增加。因此,在诱导和维持治疗期间加入伊布替尼应被视为年轻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一线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是否将ASCT添加到含伊布替尼的治疗方案中尚需进一步确定。



伊布替尼仿制药已在孟加拉上市,有孟加拉耀品国际的BUTINIB、孟加拉碧康制药的Ibrutix、孟加拉珠峰制药的Ibruxen、老挝东盟制药的Emlutini、孟加拉伊斯达制药的Ibrucent、印度NATCO制药的Ibrunat、孟加拉齐斯卡制药的Brutini,如需购药,可出国就医。海得康专注正规海外医疗,帮助中国患者搭建海外医药桥梁!更多药品资讯,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或加微信:hdk4000019769。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评估后确定。在用药期间,请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用药情况。如果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