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托坦(Mitotane)作为肾上腺皮质癌(ACC)治疗的“孤儿药”,其研发历程堪称现代医学突破的典范。自1970年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米托坦已成为NCCN指南唯一认定的ACC术后防复发药物,为无法手术或复发的患者提供了唯一的治疗选择。

研发初期,米托坦的发现源于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探索。1945年,科学家在实验中意外发现二氯二苯二氯乙烷(DDD)可导致狗的肾上腺皮质萎缩,但早期临床试验未观察到其对人体的类似作用。直至1958年,研究揭示O,P′-DDD(米托坦的主要成分)对肾上腺皮质细胞具有选择性毒性,而主要成分P,P′-DDD则无此作用。这一发现为米托坦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临床应用中,米托坦通过抑制肾上腺皮质细胞内的醇类酶活性,阻断皮质醇的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其作用机制犹如“精确手术刀”,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细胞,减少皮质醇的分泌和释放。在转移性ACC患者中,米托坦单药治疗的客观有效率达34%-61%,中位缓解期为6-7个月,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联合治疗策略进一步提升了米托坦的疗效。FIRM-ACT研究显示,米托坦与依托泊苷、阿霉素、顺铂联合治疗(EDP-米托坦)的应答率显著优于链脲佐菌素与米托坦联合(STZ-米托坦)(23.2%
vs 9.2%),且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更长(5.0个月 vs 2.1个月)。这一结果奠定了米托坦在ACC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尽管米托坦疗效显著,但其副作用仍需关注。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神经肌肉毒性(如嗜睡、头晕)和皮肤病变(如皮疹)。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血液生化及激素水平,并通过剂量调整和对症治疗管理副作用。例如,剂量可根据患者耐受性逐渐增加至每天2.5-4克,但需警惕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的风险。
2023年9月,米托坦在中国正式上市,为国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在罕见病治疗领域的进步,也体现了全球药物研发成果的共享。未来,随着对米托坦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化将为ACC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米托坦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请注意,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都应仅作为参考,并不应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决定使用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之前,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