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科新星:卢可替尼乳膏如何为特应性皮炎患者提供靶向止痒修复?时间:2025-11-20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以剧烈瘙痒、反复发作的湿疹样皮损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全球发病率高达10%-20%。传统治疗依赖外用激素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且对顽固性瘙痒效果有限。芦可替尼乳膏作为首个获批用于AD的局部JAK抑制剂,凭借其精准的分子机制和显著的临床表现,正在重塑AD的治疗格局。
靶向炎症核心通路,从源头阻断瘙痒 AD的发病与JAK-STAT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密切相关。该通路是细胞因子(如IL-4、IL-13、IL-31)传递炎症信号的关键通道,这些因子不仅直接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发瘙痒,还促进表皮细胞异常增殖和屏障功能破坏。卢可替尼乳膏通过选择性抑制JAK1/JAK2激酶,阻断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后的信号传导,从源头减少炎症因子释放。这种“精准打击”模式避免了传统药物对非靶点通路的广泛抑制,显著降低了对正常皮肤的损伤。 临床观察显示,AD患者使用卢可替尼乳膏后,瘙痒评分可在数天内显著下降。一位32岁女性患者,因面部及四肢反复发作红斑、渗液伴剧烈瘙痒多年,传统治疗无效。改用卢可替尼乳膏每日两次涂抹后,第3天瘙痒即减轻50%,第2周皮损面积缩小70%,且未出现皮肤萎缩或色素沉着。这种快速起效的特点,极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修复皮肤屏障,重建防御体系 AD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存在先天缺陷,表现为角质层含水量降低、脂质代谢异常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减少。卢可替尼乳膏在抑制炎症的同时,还能通过调节表皮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如FLG、LOR)的表达,促进角质形成细胞正常分化,增强皮肤物理屏障。此外,其抗炎作用可减少皮肤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 一项针对儿童AD患者的长期随访发现,连续使用卢可替尼乳膏6个月后,患者皮肤经皮水分丢失(TEWL)值较基线降低40%,表明屏障功能显著改善。这种“抗炎+修复”的双重机制,使卢可替尼乳膏尤其适用于中重度AD患者,尤其是那些因反复搔抓导致皮肤屏障进一步破坏的病例。 局部用药优势,突破传统治疗瓶颈 与口服JAK抑制剂相比,卢可替尼乳膏的局部应用具有显著优势。其经皮吸收率低,系统性暴露量仅为口服剂型的1/10,大大降低了感染、血栓等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一项纳入598例AD患者的安全性研究中,仅0.6%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且均为轻中度呼吸道感染,无血栓或恶性肿瘤报告。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者),卢可替尼乳膏的局部用药模式提供了更安全的选择。一项针对2-11岁儿童AD患者的III期试验显示,1.5%浓度乳膏组达到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改善75%的比例达67.2%,显著高于安慰剂组(15.4%),且瘙痒控制中位时间缩短至11天。这种高效低毒的特性,使其成为儿童AD治疗的新标杆。 卢可替尼乳膏的适用人群广泛,涵盖12岁及以上轻中度AD患者,尤其适合以下情况:对传统外用激素抵抗或依赖者;需要长期维持治疗以减少复发者;皮肤薄嫩部位(如面部、褶皱处)需避免激素副作用者。其使用方法灵活,每日两次涂抹于患处,最大覆盖体表面积20%,疗程通常不超过8周。若症状未改善,需重新评估诊断或调整治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卢可替尼乳膏并非万能药。对于重度AD患者,可能需要联合系统治疗(如生物制剂)以控制病情;对于黏膜部位(如眼周、口唇)的皮损,需避免使用以防止刺激。此外,患者在使用期间应避免同时使用其他强效免疫抑制剂,以减少叠加风险。
卢可替尼在全球多个国家已上市,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