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从诊断到治疗策略的全面解析,如何购买药品?时间:2025-01-09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属于骨髓增生性肿瘤的一种,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估计为每年每10万成年人中有1至2例确诊。CML的核心遗传学标志是平衡的基因易位t(9;22)(q34;q11.2),这一过程促使9号染色体上的Abelson基因(ABL1)与22号染色体上的断点簇区(BCR)基因发生融合,形成了著名的费城染色体。这种染色体结构的变化导致了BCR::ABL1融合癌基因的生成,编码出异常活化的BCR::ABL1融合蛋白,正是这种融合蛋白推动了CML的发展进程,促成了不受控的白血病细胞增殖。 美国FDA已先后批准了四种TKIs——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博舒替尼和尼洛替尼——作为新诊断的慢性期CML(CML-CP)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第二代TKIs相较于伊马替尼展现了更快速和更深层次的反应速度,尽管在延长生存期方面的优势尚未明确体现,这可能是由于在一线TKI治疗失败后,存在有效的挽救性TKI治疗方案可供选择。 一旦患者经历了一线TKI治疗的失败,二线治疗则涵盖了第二代和第三代TKI的应用。这些TKI药物各具特色,其药理学属性和疗效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疾病的进展阶段以及BCR::ABL1突变谱的影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携带T315I“守门员”突变的患者仅对普纳替尼、asciminib和奥维替尼显示敏感性,对其他TKIs则表现出明显的耐药性。 CML的诊疗历程见证了从最初的束手无策到现今多元化、精准化的治疗策略演变。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相继问世,尤其是第二代和第三代TKIs的推出,极大地丰富了临床医生的武器库,使得CML患者得以拥有更多个性化、高效且低毒的治疗方案。然而,面对T315I突变等特殊耐药机制,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和新兴药物如asciminib的出现为治疗困境提供了新的突破口。随着对CML疾病机制的深入了解,以及新型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未来CML的治疗前景充满希望,有望实现更高治愈率和更佳生活品质的目标。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问题,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友情提示:本文仅作为参考意见。用药期间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随时沟通用药情况。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