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晚期GIST患者经瑞派替尼治疗后获得部分缓解的病例时间:2025-07-03 患者基本信息 男性,58岁,2018年3月因“反复上腹痛3月余”入院,CT提示十二指肠肠管增厚(最厚处2.7cm),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最大者8.6cm×6.8cm),穿刺病理确诊为胃肠间质瘤(GIST),CD117(+)、DOG-1(+),基因检测显示为野生型GIST。 治疗经过 一线治疗:2018年3月30日口服伊马替尼400mg/d,5月31日CT提示肝脏病灶缩小,疗效评估为疾病稳定(SD)。2018年11月随访CT提示病灶缓慢进展,12月17日伊马替尼增量至600mg/d。2019年2月28日随访CT提示肝内病灶增大,疗效评估为疾病进展(PD),考虑伊马替尼继发性耐药。 二线治疗:2019年3月1日停用伊马替尼,3月4日开始口服舒尼替尼50mg/d(服4周停2周)。2019年10月29日随访MR提示肝内病灶进一步增大,疗效评估为PD,舒尼替尼继发性耐药。 三线治疗:2020年3月开始口服瑞戈非尼120mg/d,2020年4月1日随访CT提示肝内病灶较前增大,疗效评估为PD,停用瑞戈非尼。 四线治疗:2020年8月6日参加瑞派替尼用于耐药性GIST四线治疗临床试验,口服瑞派替尼150mg/d。2020年9月1日随访CT提示肝内病灶最大者11.2cm×8.4cm,疗效评估为SD。2021年9月28日随访CT提示肝内多发转移灶较前缩小,最大者7.3cm×6.2cm,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2022年8月30日随访CT提示肝内多发病灶较前缩小,最大者6.4cm×5.5cm,疗效评估为PR。2024年7月31日随访CT提示肝内多发病灶较前缩小,最大者直径约6.3cm×5.2cm,疗效评估为PR。 疗效与安全性 患者在服用瑞派替尼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未进行剂量调整,生活质量高。该病例表明,瑞派替尼在野生型GIST患者中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瑞派替尼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