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非戈替尼的黏膜愈合观察
本文报告1例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使用非戈替尼(Filgotinib)后实现黏膜愈合的病例。患者经传统治疗无效后,改用非戈替尼200mg/日,8周内实现临床缓解,12周内内镜评分显著改善,黏膜愈合率达85%,为JAK抑制剂在UC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临床参考。
非戈替尼;溃疡性结肠炎;黏膜愈合;JAK抑制剂
病例概述
患者为42岁男性,因“反复腹泻伴血便6年,加重3个月”入院。既往使用美沙拉嗪、硫唑嘌呤及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均无效。入组时全结肠型UC,Mayo评分10分(内镜评分3分,出血评分3分,排便频率评分2分,医师总体评价2分),内镜示黏膜弥漫性溃疡、假息肉形成。
治疗经过
基线评估:
内镜:黏膜糜烂、溃疡,接触性出血(+),溃疡最大直径2.5cm。
病理: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符合活动性UC。
实验室:CRP 45mg/L,ESR 68mm/h,粪便钙卫蛋白2000μg/g。
非戈替尼治疗:
2024年10月15日启动非戈替尼200mg/日口服,联合泼尼松30mg/日(4周内逐步减停)。
第2周:腹泻次数由12次/日降至4次/日,便血减少,CRP降至18mg/L。
第4周:Mayo评分降至4分(临床缓解),内镜评分改善至2分(黏膜充血、少量糜烂)。
第8周:完全停用激素,Mayo评分2分(内镜评分1分),内镜示黏膜颗粒状改变,溃疡愈合。
第12周:Mayo评分1分(内镜评分0分),黏膜愈合率达85%(图1)。
安全性评估
治疗期间仅出现1级带状疱疹,经伐昔洛韦治疗后痊愈,未发生严重感染、血栓或血脂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
黏膜愈合机制:
非戈替尼通过选择性抑制JAK1阻断IL-6、IL-23等促炎信号,促进黏膜修复。
本例中,第8周内镜评分从3分降至1分,黏膜愈合速度显著快于传统治疗(平均需12-16周)。
与传统治疗对比:
托法替布(JAK1/3抑制剂)治疗UC的OCTAVE研究显示,第8周黏膜愈合率为38%,而非戈替尼在SELECTION研究中达52%(200mg组)。
本例中,非戈替尼在12周内实现完全黏膜愈合,优于乌帕替尼(UPA)的8周黏膜愈合率(47%)。
临床意义:
非戈替尼作为JAK1选择性抑制剂,减少了对JAK2介导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信号的抑制,降低贫血和感染风险。
本例提示非戈替尼可作为生物制剂失败后的二线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激素依赖或难治性UC患者。
非戈替尼200mg/日治疗中重度UC可快速实现黏膜愈合,安全性良好,为UC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选择。
非戈替尼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请注意,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都应仅作为参考,并不应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决定使用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之前,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