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骨髓瘤到淋巴瘤:来那度胺如何拓展适应症,成为血液肿瘤广谱治疗药物?时间:2025-08-15 来那度胺作为沙利度胺的第三代衍生物,最初因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卓越疗效获批上市。其作用机制涉及多靶点调控:通过结合cereblon 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降解转录因子Aiolos和Ikaros,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分泌,同时增强T细胞和NK细胞活性。这一独特机制使其逐步拓展至淋巴瘤领域,形成覆盖惰性NHL、套细胞淋巴瘤(MCL)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广谱治疗格局。 适应症拓展的关键临床证据 惰性NHL:从复发/难治到一线治疗 AUGMENT研究奠定复发/难治性FL标准治疗地位后,RELEVANCE研究进一步探索R2方案在一线治疗中的价值。该研究纳入1030例初治FL患者,中位随访37.9个月时,R2组与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的3年PFS率分别为77%和78%,但R2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32% vs 50%),且无严重脱发等化疗相关不良反应。 2023年NCCN指南将R2方案列为初治FL患者的首选方案,尤其推荐用于老年或体弱患者。 套细胞淋巴瘤(MCL):突破化疗依赖 单臂研究显示,R2方案治疗初治MCL患者5年PFS率达63.9%,ORR 96%,CR率86%。对于复发/难治性MCL,R2联合维奈克拉方案ORR达57%,中位PFS 11.1个月,显著优于传统化疗。 机制研究揭示,来那度胺通过上调MCL细胞表面CD20表达,增强利妥昔单抗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形成协同抗肿瘤效应。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非生发中心型的新希望 PCYC-1123-CA研究探索R2联合伊布替尼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非生发中心型DLBCL(non-GCB),结果显示ORR 49%,CR率28%,中位DOR未达到,且CR患者持续缓解超过35个月。 进一步分析表明,该方案通过抑制BTK通路和免疫调节双重机制,克服non-GCB亚型对传统化疗的耐药性。 尽管R2方案显著改善FL患者预后,但耐药问题仍待解决。上海瑞金医院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发现,耐药患者肿瘤微环境中cDC1亚群比例显著降低,且PU.1转录因子表达下调。基于此,研究者开发双靶向PD-L1和4-1BB的双特异性抗体,在PU.1敲低的小鼠模型中恢复抗肿瘤免疫反应,为克服耐药提供新策略。 此外,生物标志物指导的精准治疗成为研究热点。β2m、淋巴结大小和POD24(治疗2年内进展)等指标可预测R2方案疗效,而基因检测技术(如NGS)有望识别更多耐药相关突变,推动个体化剂量调整和联合方案优化。 来那度胺全球多个国家已上市,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