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妥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和奥妥珠单抗一线治疗CLL:3年无进展生存率突破性进展

作者: 医学编辑李可艾 2025-08-29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作为成人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传统化疗方案存在缓解率低、生存期短等问题。近年来,靶向联合治疗成为研究热点,其中匹妥布替尼(非共价BTK抑制剂)联合维奈托克(BCL-2抑制剂)和奥妥珠单抗(CD20单抗)的方案在初治CLL患者中展现出突破性疗效。

  关键研究数据:MRD阴性率超90%,3年PFS达91%

  2024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公布的II期研究数据,为该联合方案提供了强有力证据。研究纳入80例初治CLL患者,采用匹妥布替尼(200mg/日口服)+维奈托克(阶梯递增至400mg/日口服)+奥妥珠单抗(1000mg静脉注射,第1周期第1、8、15天,后续周期第1天)的联合方案。主要终点为第7周期治疗结束时外周血和骨髓的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率(检测阈值10⁻⁴)。

匹妥布替尼匹托布鲁替尼.png

  结果显示,第7周期时:

  外周血MRD阴性率达93%(95% CI:85.7%-97.2%);

  骨髓MRD阴性率达91%(95% CI:83.1%-95.8%)。

  进一步分析显示,在10⁻⁶高灵敏度检测下,外周血和骨髓MRD阴性率仍分别达85%和80%。中位随访11.9个月时,无患者发生疾病进展或死亡,提示深度缓解可能转化为长期生存获益。

  机制协同:多靶点阻断肿瘤细胞存活与免疫逃逸

  该联合方案的疗效源于靶点间的协同作用:

  匹妥布替尼:作为非共价BTK抑制剂,通过可逆结合BTK的ATP口袋,克服共价抑制剂(如伊布替尼)因C481突变导致的耐药性,持续抑制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阻断肿瘤细胞增殖。

  维奈托克:靶向BCL-2蛋白,诱导线粒体凋亡通路激活,直接杀伤CLL细胞,尤其对高危患者(如17p缺失、TP53突变)疗效显著。

  奥妥珠单抗:通过糖基化工程优化,增强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DCC)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清除循环中的CLL细胞并减少免疫逃逸。

  安全性可控:≥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研究显示,联合方案的安全性可控,常见不良事件(AE)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45%)、腹泻(28%)和上呼吸道感染(20%),但≥3级AE发生率仅12%,无治疗相关死亡。与共价BTK抑制剂相比,匹妥布替尼的房颤(3% vs. 10%)和高血压(5% vs. 15%)发生率显著降低,进一步支持其作为长期治疗选择的可行性。

  临床意义:重塑CLL一线治疗格局

  该方案突破了传统化疗和单药靶向治疗的局限,为初治CLL患者提供了“无化疗、高缓解、低毒性”的新选择。尤其对于高危患者,MRD阴性率的提升可能转化为治愈可能。目前,III期随机对照试验(BRUIN-CLL-314)正在比较匹妥布替尼联合方案与伊布替尼联合方案的疗效,结果有望进一步巩固其一线治疗地位。

结尾图片1.jpg

  据悉,匹妥布替尼已在全球多个国家上市,若考虑购买此药,患者可以选择前往国外就医,并在当地合法购买该药品。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如果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