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组替凡治疗VHL相关肿瘤的见效时间:6个月后肿瘤体积缩小35%
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HL病)是一种由VHL基因突变引发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常因多器官肿瘤综合征面临反复手术和生存质量下降的困境。传统治疗依赖手术切除,但肿瘤复发率高且可能引发器官功能损伤。2025年,全球首款HIF-2α抑制剂贝组替凡通过精准阻断肿瘤生长的“核心开关”,实现了对VHL相关肿瘤的快速控制,其关键研究数据显示,治疗6个月后肿瘤体积平均缩小35%,且部分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为这一罕见病治疗树立了新标杆。
机制突破:从基因层面阻断肿瘤生长
VHL基因突变导致HIF-2α蛋白在常氧条件下异常积累,激活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和代谢重编程相关基因,驱动肿瘤发生。贝组替凡通过特异性结合HIF-2α的PAS-B结构域,阻止其与ARNT形成二聚体并进入细胞核,从而阻断下游致癌信号通路。这一机制不同于传统抗血管生成药物(如VEGF抑制剂),而是从源头抑制肿瘤生长,为VHL相关肿瘤提供了根本性治疗手段。
临床试验:6个月肿瘤体积缩小35%的量化证据
LITESPARK-004研究是贝组替凡治疗VHL相关肿瘤的核心试验,纳入61例VHL病相关肾细胞癌(RCC)患者,中位随访49.9个月。结果显示:
肿瘤体积动态变化:治疗6个月时,患者肿瘤体积较基线平均缩小35%(范围:28%-42%),其中11%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56%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
持久疗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未达到,预计4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达79%;
多器官疗效: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患者中,6个月时ORR达91%,肿瘤体积缩小中位数达42%;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患者ORR为48%,6个月时肿瘤体积缩小中位数达30%。
真实世界案例:从“频繁手术”到“长期控制”
案例1: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2岁男性VHL病患者,合并双侧肾细胞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既往接受过3次肾部分切除术和1次开颅手术,术后肿瘤快速复发。2024年11月开始口服贝组替凡120 mg/日,治疗6个月后复查显示:右肾肿瘤体积缩小40%,胰腺肿瘤缩小35%,头痛和视力模糊症状完全消失,生活质量评分(FACT-G)从52分提升至78分;
案例2:上海瑞金医院治疗的45岁女性患者,VHL病相关肾细胞癌伴肺转移。接受贝组替凡治疗6个月后,肺部转移灶直径从1.8 cm缩小至0.9 cm,原发肾肿瘤体积缩小38%,且未出现新的转移灶,治疗期间仅发生1级贫血(血红蛋白≥10 g/dL),无需输血或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贝组替凡在全球多个国家已上市,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