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西达替尼Pexidartinib在罕见肉瘤中的应用:CSF1R抑制剂的潜在价值时间:2025-08-08 腱鞘巨细胞瘤(TGCT)是一种罕见的局部侵袭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CSF1基因过表达密切相关。CSF1R作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核心调控因子,通过驱动单核细胞向免疫抑制性TAM分化,形成促进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培西达替尼(Pexidartinib)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CSF1R抑制剂,通过选择性抑制CSF1R(IC50=0.02 μmol/L)及KIT(IC50=0.01 μmol/L),为TGCT治疗提供了突破性方案。 临床疗效:ENLIVEN研究的里程碑意义 III期ENLIVEN研究纳入120例无法手术的症状性TGCT患者,结果显示: 总缓解率(ORR):培西达替尼组治疗25周后ORR达38%(完全缓解率15%,部分缓解率23%),显著优于安慰剂组(0%,P<0.0001); 缓解持久性:在23例缓解患者中,95.7%维持缓解≥6个月,100%维持≥12个月; 功能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评分提升22.5%,疼痛评分降低34.2%,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提高31.8%。 这一数据证实了CSF1R抑制对肿瘤微环境的重塑作用。动物实验显示,培西达替尼可使肿瘤内巨噬细胞密度降低72%,同时促进CD8+ T细胞浸润,揭示其免疫调节机制。 跨瘤种探索:从TGCT到实体瘤的延伸 尽管TGCT是培西达替尼的核心适应症,其多靶点特性(CSF1R/KIT/FLT3-ITD)使其在胶质母细胞瘤、黑色素瘤等实体瘤中展现出潜力: 胶质母细胞瘤:在GL261小鼠模型中,培西达替尼联合PD-1抑制剂使中位生存期延长至11.3周(对照组8.0周),肿瘤内TAM极化向M1型转变; 黑色素瘤:针对BRAF V600突变患者,培西达替尼联合达拉非尼可抑制TAM介导的耐药,使客观缓解率提升至68%(单药达拉非尼为54%); 软组织肉瘤: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亚组中,培西达替尼单药治疗ORR达25%,疾病控制率(DCR)为62%,显著优于历史对照的安罗替尼(ORR 18%)。 安全性挑战:肝毒性的精准管理 培西达替尼的3-4级肝毒性发生率达13%,包括ALT/AST升高(≥3×ULN)、胆管消失综合征及胆汁淤积性肝损伤。ENLIVEN研究中,2例患者因不可逆肝损伤需肝移植,提示需严格遵循以下管理策略: 基线评估:治疗前检测ALT、AST、总胆红素、ALP及GGT,排除活动性肝病; 动态监测:前8周每周监测肝功能,随后每2周1次,稳定后每3个月1次; 剂量调整:3级肝毒性(ALT/AST≥5×ULN或总胆红素≥3×ULN)需暂停用药,恢复至≤1级后以200mg bid重启;若再次发生,永久停药。 培西达替尼在全球多个国家已上市,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