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纳替尼长期治疗CML的真实世界数据:T315I突变患者的生存获益与心血管风险

作者: 医学编辑陈筱曦 2025-08-08

  生存获益:从“无药可用”到长期生存

  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治疗中,BCR-ABL1 T315I突变曾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屏障”,导致一代、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失效,患者中位生存期不足2年。普纳替尼作为全球首个针对T315I突变的第三代TKI,其长期疗效在真实世界研究中得到充分验证。

普纳替尼(小).png

  关键数据支撑

  PACE试验(NCT01207440):纳入449例高度耐药CML/Ph+ ALL患者,其中T315I突变亚组(n=64)的12个月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率达7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34个月,5年总生存率(OS)73%。

  真实世界队列:意大利多中心研究纳入107例CML-CP患者,中位治疗22.8个月后,74.8%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52.3%实现主要分子学缓解(MMR),2年OS率>88%。

  长期随访:PACE试验10年随访显示,普纳替尼治疗CML的10年OS率约70%,但动脉血栓事件累积风险达25%,凸显长期管理的必要性。

  T315I突变患者的特殊获益

  T315I突变通过改变激酶结构域构象,使传统TKI无法结合靶点。普纳替尼通过乙炔基连接臂与Cys473形成不可逆共价键,突破位阻效应,对T315I突变的抑制活性较伊马替尼提升300倍。真实世界中,T315I突变患者接受普纳替尼治疗后,MCyR率(70%)显著高于非突变患者(51%),且中位PFS延长至34个月(非突变患者12个月)。

  心血管风险:疗效与安全的“天平”

  普纳替尼的多靶点抑制特性(如VEGFR、PDGFR)虽增强了抗肿瘤活性,但也导致严重心血管毒性,成为其临床应用的最大挑战。

  风险特征

  动脉血栓事件(AOEs):PACE试验中31%患者发生AOEs(包括致命性心梗、脑卒中),OPTIC试验(NCT02467270)通过剂量优化(45mg→15mg)将3-4级AOEs发生率从19%降至3%。

  高血压:发生率高达68%,需启动治疗前控制血压<140/90 mmHg,并优选ACEI/ARB类降压药。

  心力衰竭:发生率9%,需监测BNP/NT-proBNP,症状性心衰需永久停药。

  风险分层与管理

  基线评估:采用ESC评分系统评估心血管风险,对年龄>65岁、吸烟史、糖尿病等高危患者加强监测。

  动态监测:治疗首年每3个月进行心电图、颈动脉超声,之后每6个月复查;每2周检测血常规,每月评估肝酶和脂肪酶。

  剂量调整:OPTIC试验证实,起始剂量45mg/日,达到≤1% BCR-ABL1(IS)后减至15mg/日,可维持48%的MMR率,同时显著降低毒性。

  普纳替尼在全球多个国家已上市,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尾图片.jpg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