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巴替尼:晚期癌症患者的新希望?临床数据

作者: 医学编辑李可艾 2025-08-01

  肝内胆管癌(iCCA)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约10%-15%的肝癌患者属于此类,其5年生存率不足10%。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基因融合是iCCA的关键驱动因素,福巴替尼作为一种不可逆FGFR1-4抑制剂,为FGFR2阳性患者提供了靶向治疗新选择。

headkonmed (15).png

  一、核心作用机制

  福巴替尼通过与FGFR酪氨酸激酶不可逆结合,阻断受体磷酸化及下游RAS-MAPK、PI3K-AKT和STAT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其独特优势在于:

  广谱抑制:对FGFR1-4均有强效抑制作用,克服单一靶点耐药。

  穿透血脑屏障:在脑转移患者中显示疗效,拓宽适应症范围。

  低脱靶毒性:与ATP竞争性抑制剂相比,不可逆结合减少脱靶效应,降低高磷血症等副作用发生率。

  二、关键临床研究证据

  FOENIX-CCA2试验:纳入103例FGFR2融合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iCCA患者,接受福巴替尼(20mg/d)治疗。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9.7个月,72%患者缓解持续时间≥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9.0个月,总生存期(OS)21.7个月,显著优于传统化疗(OS约12个月)。 客观缓解率(ORR)达42%,其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43例。治疗2年后,仍有25%患者持续缓解,显示长期获益潜力。常见副作用:高磷血症(30%)、口腔炎(6%)、倦怠感(6%),多为1-2级。严重副作用:视网膜色素上皮脱落(RPED)发生率3%,需每月眼科检查监测。

  三、临床应用前景

  适应症:

  优先用于FGFR2融合阳性、经治不可切除或转移性iCCA患者。

  探索性用于其他FGFR异常肿瘤(如膀胱癌、胃癌)的二线治疗。

  用药监测:

  基线眼科检查及每月随访,及时处理RPED。

  定期监测血磷水平,必要时使用磷结合剂。

  芦曲泊帕通过创新机制显著改善ITP患者预后,其安全性优势使其成为肝损伤患者的优选;福巴替尼则为FGFR2阳性iCCA患者提供了靶向治疗新标准。两者均需严格监测副作用,通过个体化用药实现疗效最大化。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这些创新药物有望进一步拓展适应症,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希望。

1754043316359671.png

  福巴替尼在全球多个国家已上市,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尾图片.jpg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