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拉菲布拉诺: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 医学编辑陈筱曦 2025-07-25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特征是肝内小叶间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破坏,最终导致胆汁淤积、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传统治疗手段以熊去氧胆酸(UDCA)为主,但约40%的患者对其应答不足或无法耐受,亟需新型药物。埃拉菲布拉诺(Elafibranor)作为全球首款双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δ激动剂,为PBC治疗领域带来了突破性进展。

360截图20231229114640865.jpg

  埃拉菲布拉诺的作用机制基于PPARα/δ受体的双重激活。PPARα调控肝脏脂质代谢,减少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合成;PPARδ则通过抑制NF-κB通路发挥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在PBC患者中,胆汁酸淤积会激活肝星状细胞,导致纤维化进展,而埃拉菲布拉诺通过抑制胆汁酸合成酶(CYP7A1)和促进胆汁酸排泄,可显著降低肝脏内胆汁酸浓度,减轻胆管损伤。

  2023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Ⅲ期ELATIVE研究是埃拉菲布拉诺获批的关键依据。该研究纳入161例对UDCA应答不足或不耐受的中晚期PBC患者,随机分配至每日80mg埃拉菲布拉诺组或安慰剂组,持续治疗52周。结果显示:

  生化应答率:埃拉菲布拉诺组达51%,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4%(P<0.001);

  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化:15%的用药组患者ALP水平完全恢复正常,而安慰剂组为0;

  瘙痒改善:48%的患者瘙痒症状显著减轻,且78周长期数据显示70%的患者维持生化应答,ALP平均降幅达基线水平的45%。

  安全性与耐受性:平衡疗效与风险

  尽管埃拉菲布拉诺在疗效上表现突出,但其安全性仍需关注。ELATIVE研究中,埃拉菲布拉诺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痛(30%)、腹泻(25%)、恶心(20%)和呕吐(15%),多为轻中度且可通过对症处理缓解。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需警惕肌肉损伤(肌酸激酶升高)和新发胆石症(发生率约2%)。

  长期随访数据显示,埃拉菲布拉诺的肌肉毒性风险与剂量相关。在2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试验中,120mg剂量组肌痛发生率达10%,而80mg剂量组未报告严重肌肉事件。因此,FDA批准的PBC适应症严格限定为80mg/日,并建议治疗前评估肌酸激酶水平,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酶。

埃拉菲布拉诺老挝.jpg

  埃拉菲布拉诺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尾图片1.jpg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