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一例肾移植患者使用缬更昔洛韦Valganciclovir后发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
本文报告一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在使用缬更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过程中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该病例提示需密切监测缬更昔洛韦的血液学毒性,并强调个体化剂量调整的重要性。
缬更昔洛韦;肾移植;中性粒细胞减少;剂量调整
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52岁男性
病史:2024年6月因终末期肾病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接受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
CMV感染风险:供者CMV IgG阳性,受者CMV IgG阴性(D+/R-),属高危人群。
治疗经过:
预防用药:
2024年7月10日:开始口服缬更昔洛韦900mg/日(体重75kg,按12mg/kg/日计算)。
血液学监测:
第7天:白细胞计数(WBC)3.2×10⁹/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8×10⁹/L。
第14天:WBC 1.9×10⁹/L,ANC 0.6×10⁹/L,血红蛋白(Hb)112g/L,血小板(PLT)150×10⁹/L。
停药与支持治疗:
2024年7月24日:因ANC<0.5×10⁹/L暂停缬更昔洛韦,启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300μg/日皮下注射。
第21天:ANC恢复至1.2×10⁹/L,停用G-CSF。
剂量调整与再挑战:
减量方案:
2024年8月5日:重新启动缬更昔洛韦450mg/日,并每周监测血常规。
再挑战结果:
第2次用药后第14天:WBC 4.1×10⁹/L,ANC 2.3×10⁹/L,未再出现粒细胞减少。
缬更昔洛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高达40%-50%,其机制与药物代谢产物三磷酸更昔洛韦(GCV-TP)抑制骨髓细胞DNA合成有关。本例中,患者首次用药后ANC降至0.6×10⁹/L,符合3级血液学毒性(CTCAE v5.0标准)。减量至450mg/日后耐受良好,提示个体化剂量调整可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肾移植患者使用缬更昔洛韦时需严格监测血常规,尤其是D+/R-高危人群。建议用药前评估基础ANC,用药后每周监测,若ANC<1.0×10⁹/L应暂停用药并启动G-CSF。
缬更昔洛韦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请注意,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都应仅作为参考,并不应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决定使用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之前,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