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达格拉西布Adagrasib肝毒性管理:监测频率与剂量调整标准
阿达格拉西布治疗期间,肝毒性是需重点关注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临床汇总数据显示,32%的患者出现丙氨酸转氨酶(ALT)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其中5%为3级(ALT/AST>5倍正常值上限),0.5%为4级(伴胆红素升高)。肝毒性的管理需通过系统化监测与剂量调整实现风险可控。
监测频率:分层管理策略
基线评估:治疗前需检测肝功能(AST、ALT、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电解质(钾、镁)及凝血功能,排除基础肝病。
治疗初期:前3个月每月监测一次肝功能,重点观察ALT/AST动态变化。
稳定期:若前3个月无异常,可延长至每6-8周监测一次;若出现转氨酶升高,需缩短监测间隔至每2周一次。

特殊人群:合并乙肝或脂肪肝的患者,需增加监测频率至每2周一次。
剂量调整标准:三级响应机制
一级响应(ALT/AST>3倍正常值上限):暂停用药,每3天复查肝功能,直至指标降至≤1.5倍正常值上限后,恢复原剂量。
二级响应(ALT/AST>5倍正常值上限,或伴胆红素升高):永久停药,并启动护肝治疗(如甘草酸制剂、双环醇)。
三级响应(肝衰竭征象):立即停药并转诊肝病专科,评估肝移植可行性。
协同管理:电解质与药物相互作用
肝毒性常伴发低钾、低镁血症,需定期监测并纠正电解质紊乱。此外,阿达格拉西布与P-糖蛋白底物(如地高辛)联用时,需监测血药浓度以防中毒;与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联用时,需间隔10小时以避免吸收竞争。
患者教育:主动报告与生活方式干预
治疗期间需告知患者:若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或上腹疼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同时,建议避免饮酒、高脂饮食及非处方保肝药(如水飞蓟素),以减少肝脏代谢负担。通过医患共同决策,可最大限度降低肝毒性风险,保障治疗连续性。

阿达格拉西布在全球多个国家已上市,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