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卡麦角林导致心脏瓣膜病变的病例分析与警示

作者: 医学编辑陈筱曦 2025-07-28

  患者女性,45岁,因“闭经、溢乳3年,活动后心悸1年”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查体显示血压110/70mmHg,心率78次/分,双乳可挤出少量乳汁。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清泌乳素(PRL)水平显著升高(256ng/mL,正常值<25ng/mL),头颅MRI示垂体微腺瘤(直径5mm)。诊断为高泌乳素血症伴垂体微腺瘤,予卡麦角林(初始剂量0.5mg/周)治疗。

headkonmed (15).jpg

  治疗经过与心脏病变进展

  患者规律服用卡麦角林,剂量逐渐增加至2mg/周,PRL水平在6个月内降至正常(18ng/mL),月经恢复,溢乳消失。然而,治疗18个月后,患者出现活动后胸闷、乏力,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轻度反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8%。考虑药物相关心脏毒性,停用卡麦角林并改用溴隐亭(2.5mg/日)。

  停药后3个月,患者症状加重,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中度反流,三尖瓣轻度反流,LVEF降至50%。经心内科会诊,诊断为卡麦角林相关心脏瓣膜病变。予ACEI类药物(依那普利)及利尿剂(呋塞米)治疗,症状缓解,但瓣膜反流未逆转。

  分析与警示

  机制探讨:卡麦角林作为麦角碱衍生物,可与心脏瓣膜纤维母细胞上的5-羟色胺受体结合,刺激胶原沉积和瓣膜增厚。本例患者在累计剂量约156mg(2mg/周×78周)后出现瓣膜病变,与文献报道的剂量阈值(>4.5mg/周或累计剂量>200mg)接近。

  监测不足:治疗期间未定期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导致瓣膜病变发现延迟。

  处理建议

  治疗前需评估心脏瓣膜功能,尤其是高剂量或长期用药者;

  每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监测瓣膜厚度、反流程度及LVEF;

  出现瓣膜病变时,立即停药并转诊心内科;

  妊娠期禁用卡麦角林,可改用溴隐亭。

卡麦角林.png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问题,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尾图片.jpg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