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佩米替尼Pemigatinib诱发无症状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本文报告一例接受佩米替尼(Pemigatinib)治疗的胆管癌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无症状视网膜病变的病例。该病例提示FGFR抑制剂的眼部毒性需引起临床重视。
佩米替尼;FGFR2融合;视网膜病变;眼部毒性
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67岁男性
病史:2023年因“黄疸伴体重下降”确诊为FGFR2融合型肝内胆管癌,基因检测发现FGFR2-BICC1融合突变。
治疗经过:
一线治疗:2023年5月起接受佩米替尼(13.5mg/日)治疗。用药后第4周CT显示肿瘤缩小30%,达到部分缓解(PR)。
眼部检查:用药后第8周复查时,患者自诉无视力下降,但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发现双侧多灶性次自发荧光灶,荧光素血管造影术(FA)未见明显异常。OCT检查提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液(SRF)积聚,诊断为无症状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MEK视网膜病变)。
治疗调整:暂停佩米替尼治疗2周后,SRF完全吸收,视网膜下液消退。重新启动佩米替尼(剂量调整为10mg/日)并密切监测眼部情况,未再出现视网膜病变。
佩米替尼是FGFR2融合阳性胆管癌的靶向治疗药物,但FGFR抑制剂可能通过激活MEK-ERK通路或干扰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泵功能,导致浆液性视网膜病变。本例中,患者无主观视力下降,但客观检查显示SRF积聚,提示需定期进行眼底筛查。停药后病变迅速消退,支持MEK视网膜病变的可逆性。
FGFR抑制剂的眼部毒性需引起临床关注,尤其是无症状视网膜病变可能被忽视。建议治疗期间每2个月进行一次眼底自发荧光及OCT检查,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暂停治疗。
佩米替尼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请注意,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都应仅作为参考,并不应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决定使用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之前,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