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NF1相关丛状神经纤维瘤患儿经司美替尼治疗后肿瘤显著缩小及疼痛缓解的病例分析

作者: 医学编辑陈筱曦 2025-05-15

  本文报告一例3岁NF1相关丛状神经纤维瘤(PN)患儿经司美替尼治疗后的临床改善情况。患儿存在多发性PN伴严重疼痛及运动障碍,经司美替尼治疗10个月后,肿瘤体积缩小52%,疼痛评分下降70%,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为NF1-PN的靶向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神经纤维瘤病1型;丛状神经纤维瘤;司美替尼;MEK抑制剂

360截图20230302181352657.jpg

  1. 病例资料

  患儿,男,3岁,因“躯干及四肢多发咖啡斑伴渐进性肿块”就诊。家族史阴性,父母基因检测未发现NF1致病性变异。查体见躯干及四肢散在咖啡斑,右侧腰背部可触及直径8cm质韧肿块,伴压痛及局部皮肤温度升高。MRI示腰骶椎旁多发团块状占位,最大直径7.2cm,累及椎管及髂血管,诊断为NF1相关PN。

  2. 治疗经过

  初始治疗:患儿因病变广泛且累及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外科评估手术风险极高,遂启动司美替尼治疗。

  用药方案:司美替尼20mg/m²(约20mg)口服,每日两次,连续用药。

  随访监测:每3个月进行影像学及体格检查,每6个月评估疼痛及生活质量。

  3. 疗效评估

  肿瘤体积变化:治疗10个月后,MRI显示最大肿瘤直径缩小至3.5cm,体积缩小52%,符合部分缓解(PR)标准。

  症状改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从基线8分降至2.4分,运动功能评分(TUG测试)从28秒缩短至16秒。

  生活质量:儿童生活质量问卷(PedsQL)总分从基线45分提升至72分,社交功能评分显著改善。

  4. 安全性分析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出现1级皮疹(CTCAE v5.0)及2级肌酸激酶升高,经剂量调整(减至15mg/m²)及对症治疗后缓解。

  实验室检查:未发现肝肾功能异常或心脏毒性,LVEF基线62%,治疗10个月后为60%。

  5. 讨论

  本例患儿经司美替尼治疗后肿瘤显著缩小,疼痛及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证实MEK抑制剂对NF1-PN的有效性。与既往研究(如SPRINT试验)相比,本例患儿对司美替尼的耐受性良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注意长期治疗中的剂量调整及皮肤毒性管理。

  司美替尼为无法手术的NF1-PN患儿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可显著缩小肿瘤体积并改善生活质量。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其长期疗效及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

司美替尼老挝.jpg

  司美替尼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请注意,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都应仅作为参考,并不应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决定使用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之前,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结尾图片.jpg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