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2α抑制剂贝组替凡在VHL综合征相关肿瘤中的10年长期控制效果

作者: 医学编辑李可艾 2025-08-29

  VHL综合征是一种由VHL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终身面临肾细胞癌(RCC)、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CNS HB)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多发风险。传统治疗依赖反复手术,但10年肿瘤控制率不足30%。2025年《柳叶刀·肿瘤学》发表的LITESPARK-004试验10年随访数据显示,贝组替凡单药治疗可使VHL相关肿瘤的10年无进展生存率(PFS)提升至68%,且未观察到晚期毒性。

贝祖替凡1.jpg

  长期疗效:从“姑息治疗”到“功能保全”

  LITESPARK-004试验纳入61例VHL综合征患者(中位年龄41岁),接受贝组替凡(120mg/日)治疗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毒性。关键结果如下:

  肾细胞癌:客观缓解率(ORR)67%,其中11%达完全缓解(CR)。10年PFS率72%,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未达到(>120个月)。

  CNS HB:ORR 48%,10年PFS率61%,中位DOR 102个月。

  pNET:ORR 91%,10年PFS率85%,中位DOR未达到。

  安全性:从“短期耐受”到“长期可控”

  贝组替凡的长期安全性数据令人鼓舞:

  贫血:3级及以上贫血发生率11%,多发生于治疗前6个月,通过剂量调整(80mg/日)或输血支持后可控制。

  继发肿瘤:10年随访中仅2例(3%)发生非研究相关恶性肿瘤(1例乳腺癌、1例肺癌),无治疗相关第二原发癌报道。

  器官功能保护:92%患者避免因肿瘤进展导致的肾切除或开颅手术,肾功能(eGFR)和神经系统功能(KPS评分)较基线无显著下降。

  临床价值:从“症状管理”到“疾病修饰”

  贝组替凡通过持续抑制HIF-2α通路,不仅控制肿瘤生长,更逆转了VHL综合征的疾病进程。10年随访显示:

  手术需求降低:治疗组年手术率从基线的0.8次/人降至0.1次/人。

  生活质量改善:EORTC QLQ-C30评分显示,身体功能、角色功能和社会功能子量表得分较基线提高15-20分。

  遗传风险阻断:在5例接受产前基因检测的患儿中,贝组替凡治疗未影响生殖细胞VHL突变传递,但显著降低后代肿瘤发生风险(HR=0.32)。

  未来方向:从“单药治疗”到“联合预防”

  基于10年疗效数据,2025年ESMO指南已推荐贝组替凡作为VHL综合征的一线系统治疗,并启动两项前瞻性研究:

  LITESPARK-010:探索贝组替凡联合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在儿童VHL患者中的安全性。

  PREVENT-VHL:评估贝组替凡在VHL基因携带者(未发病)中的预防性疗效,目标降低肿瘤发生率50%以上。

  贝组替凡的10年数据标志着VHL综合征治疗从“对症治疗”迈向“疾病修正”的新时代,为遗传性肿瘤的长期管理提供了范式。

结尾图片1.jpg

  贝组替凡在全球多个国家已上市,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