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沃替尼的肝毒性管理:临床用药需监测哪些指标?
肝毒性的发生率与分级
赛沃替尼作为一种高选择性MET-TKI,其肝毒性是临床应用中需重点关注的不良反应。在赛沃替尼的5项临床试验中,345例接受≥400mg剂量治疗的患者中,任意级别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1.8%,3级及以上发生率约为5.6%。主要表现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低白蛋白血症、血胆红素升高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肝毒性的监测与管理
监测指标与频率:
赛沃替尼的肝毒性多在用药后31天内出现(范围1-420天),因此建议在用药前3个月内每周监测肝功能(如ALT、AST、总胆红素等),3个月后可根据肝功能检查结果调整监测频率至每2-3周一次。
诊断标准:若ALT≥5倍正常值上限(ULN),或ALP≥2倍ULN且伴有5’-核苷酸酶(5’-NT)或γ-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或ALT≥3倍ULN且总胆红素(TBIL)≥2倍ULN,可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DILI)。
处理策略:
轻度肝损伤(1-2级):继续赛沃替尼治疗,同时给予保肝药物(如异甘草酸镁、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等),并密切监测肝功能。
中度肝损伤(3级):暂停赛沃替尼治疗,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NAC)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待肝功能恢复至1级或基线水平后,下调1个剂量水平继续治疗。
重度肝损伤(4级)或肝衰竭:永久停用赛沃替尼,并积极进行肝移植评估。
临床案例
案例1:一名65岁男性METex14 SA患者,接受赛沃替尼600mg/d治疗,1个月后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但出现3级肝功能损伤(ALT 320 U/L,AST 280 U/L)。暂停赛沃替尼并给予保肝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在20天内恢复正常,恢复用药后疗效仍为PR,PFS已达18个月。
案例2:一名58岁女性EGFR/MET双突变患者,接受赛沃替尼联合奥希替尼治疗,2周后出现2级肝功能损伤(ALT 180 U/L,AST 150 U/L)。继续治疗并加用异甘草酸镁,肝功能指标在1周内恢复正常,目前PFS已达12个月。
赛沃替尼的肝毒性是其临床应用中需重点关注的不良反应,但通过规范的监测和管理,其安全性可控。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问题,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