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利珠单抗 Mirikizumab 靶向IL-23p19革新溃疡性结肠炎疗法

作者: 医学编辑陈筱曦 2025-11-19

  溃疡性结肠炎(UC)作为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疾病,传统治疗手段长期面临疗效瓶颈。生物制剂虽能改善部分患者症状,但对中重度活动性患者及生物制剂耐药群体的控制效果有限。米利珠单抗(Mirikizumab)的诞生,通过精准靶向IL-23p19亚基,为UC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

  机制革新:从“广谱抑制”到“精准调控”

  IL-23是一种关键促炎细胞因子,其p19亚基与p40亚基结合形成IL-23复合体,驱动Th17细胞分化并释放IL-17等炎症因子,形成UC发病的核心通路。传统生物制剂如乌司奴单抗虽能阻断IL-12/IL-23共有的p40亚基,但可能干扰IL-12介导的免疫保护功能。米利珠单抗作为全球首个IL-23p19特异性拮抗剂,仅阻断IL-23的促炎作用,保留IL-12的免疫调节功能,实现“精准抗炎”与“免疫稳态”的平衡。

米利珠单抗.jpg

  这种机制优势在临床实践中转化为显著疗效。例如,在LUCENT-1诱导研究中,米利珠单抗治疗12周后,24%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15%;内镜缓解率达36%,较安慰剂组提升15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其疗效不受既往生物制剂治疗史影响,即使对TNF抑制剂或维得利珠单抗耐药的患者,仍能实现39%的临床应答率。

  症状管理:突破传统评估体系的局限

  UC患者常被突发的排便急迫感(Bowel Urgency, BU)困扰,该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与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然而,传统评估工具如改良Mayo评分未纳入BU,导致其临床价值长期被低估。米利珠单抗通过引入Urgency NRS(0-10分量表),首次将症状改善纳入核心疗效指标。

  研究显示,无论基线BU严重程度如何,米利珠单抗均能显著缓解症状。例如,基线BU评分7-10分的高危患者中,80%的临床缓解者治疗后BU评分降至0-3分,57%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这种改善与生活质量提升显著相关,患者工作效率损失减少15%-25%,活动障碍降低18%-25%。这种“症状导向”的治疗策略,标志着UC管理从“黏膜愈合”向“患者中心”的范式转变。

  用药便利性:从静脉输注到居家治疗的跨越

  传统生物制剂需通过医院静脉输注,限制了患者的生活自由度。米利珠单抗采用“诱导期静脉输注+维持期皮下注射”的给药方案:诱导期第0、4、8周静脉输注300mg,后续每4周皮下注射200mg。这种设计既保证了快速起效,又实现了长期治疗的居家便利性。

  一项针对患者偏好的调查显示,83%的UC患者更倾向于皮下注射制剂,因其能减少医院就诊次数、降低感染风险。米利珠单抗的给药方案恰好契合这一需求,尤其适合工作繁忙或居住偏远的患者群体。

结尾图片.jpg

  米利珠单抗在全球多个国家已上市,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