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拉德帕Seladelpar改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瘙痒与生化指标的功效

作者: 医学编辑陈筱曦 2025-10-31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常因胆汁淤积引发顽固性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传统治疗药物熊去氧胆酸(UDCA)虽能部分改善肝功能,但对瘙痒症状控制效果有限,且约40%患者存在应答不足。司拉德帕(Seladelpar)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δ(PPARδ)激动剂,通过多靶点协同作用,显著改善PBC患者的瘙痒症状及生化指标,成为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

司拉德帕(1).jpg

  瘙痒症状的精准缓解

  PBC患者的瘙痒源于胆汁酸在皮肤沉积引发的神经末梢刺激,传统药物如UDCA或奥贝胆酸可能加重瘙痒。司拉德帕通过激活PPARδ受体,抑制胆汁酸合成关键酶CYP7A1的表达,从源头减少胆汁酸生成,同时上调胆汁酸转运蛋白BSEP和MRP2,促进胆汁酸排泄,降低皮肤中胆汁酸浓度。临床试验显示,接受司拉德帕治疗6个月后,中重度瘙痒患者(基线NRS评分≥4)的瘙痒评分较基线下降3.2分,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1.7分,且未出现瘙痒加重现象。这一效果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持久的瘙痒控制方案。

  生化指标的显著改善

  司拉德帕通过抑制胆汁酸合成、促进排泄及抗炎抗纤维化作用,全面改善PBC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治疗12个月后,61.7%的患者达到碱性磷酸酶(ALP)下降(ALP<1.67×ULN且较基线下降≥15%)及总胆红素(TBIL)正常化的复合终点,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20%。此外,25%的患者ALP水平恢复正常,而安慰剂组无患者实现这一目标。长期随访数据显示,持续治疗2年的患者中,超70%维持ALP应答,且肝纤维化进程明显减缓,提示司拉德帕在延缓疾病进展中的潜在保护作用。

  多靶点协同的病理改善

  司拉德帕的作用机制涵盖胆汁酸代谢调控、抗炎及抗纤维化。通过抑制NF-κB等促炎信号通路,减少TNF-α、IL-6等炎症因子释放,减轻胆管周围炎症损伤;同时下调TGF-β和胶原蛋白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延缓肝纤维化。这种多靶点协同作用使司拉德帕不仅能改善生化指标,还能从病理层面延缓疾病进展,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结尾图片.jpg

  司拉德帕在全球多个国家已上市,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