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度胺类似物的挑战:来那度胺的肝毒性监测与管理
作为沙利度胺的衍生物,来那度胺在保留免疫调节活性的同时,通过结构优化降低了神经毒性,但肝毒性问题仍需高度关注。2025年MHRA发布的药物安全更新显示,来那度胺相关肝损伤病例中,62%存在混杂风险因素(如病毒性肝炎、多发性骨髓瘤肝浸润),且35%患者合并使用肝毒性药物。
肝毒性机制与风险因素
来那度胺不通过CYP450酶代谢,但其原型药物及代谢产物可能通过免疫介导途径诱发肝损伤。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的病理学研究在5例严重肝损伤患者的肝活检标本中均观察到门静脉区淋巴细胞浸润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Ⅳ型超敏反应可能参与致病过程。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以下因素显著增加肝损伤风险:
基线ALT>2×ULN(OR=4.2)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OR=6.8)
合并使用广谱抗生素(OR=3.5)
治疗前3个月内接受过造血干细胞移植(OR=5.1)
监测策略与干预阈值
美国血液学会(ASH)2025版指南推荐采用“3+3”监测方案:
基线期:检测HBV-DNA、HCV-RNA及肝脏超声
诱导期(前3个月):每2周检测ALT/AST及胆红素
维持期:每月监测肝功能,每3个月复查肝脏弹性成像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启动干预:
ALT≥3×ULN伴胆红素升高:立即停药并启动糖皮质激素治疗(甲泼尼龙1mg/kg/d)
ALT≥5×ULN但胆红素正常:暂停用药直至ALT降至<2×ULN,随后剂量减半重启治疗
反复发作性肝损伤:永久停药并转诊肝病专科
临床管理案例
2024年《血液学进展》报道的典型病例显示,1例68岁男性MDS患者在接受来那度胺10mg/d治疗第5周时出现ALT 482U/L(ULN=40)、总胆红素2.1mg/dL。立即停药并给予甲泼尼龙40mg/d治疗3天后,肝功能指标开始下降,2周后恢复正常。重新启动来那度胺5mg/d治疗,并联合熊去氧胆酸250mg/d预防,随访6个月未再发生肝损伤。
据悉,来那度胺已在全球多个国家上市,若考虑购买此药,患者可以选择前往国外就医,并在当地合法购买该药品。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如果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